如今,医源性感染已成为血液性传染病的主要途径之一。完整的医用防护手套是日常检查和手术中阻隔医护人员和患者之间血液、体液的屏障,有效防止乙型病毒性肝炎、艾滋病、梅毒等疾病传播。若手套在使用中发生渗漏破损,将会增大医患双方的感染风险。
目前常用的医用手套主要有三种,分别是一次性使用医用橡胶检查手套、一次性使用灭菌橡胶外科手套和一次性使用非灭菌橡胶外科手套。在手套的使用方面,呈现了3大特点:手套的使用率低;灭菌手套与非灭菌手套使用界限不清;忽略摘手套后手部的清洁。随着手套使用规范的细化和医护人员卫生意识的提高,基本实现了在不同的操作环境佩戴合适的医用手套,唯独第三点仍被大部分人所忽略。目前,超过一半的医护人员普遍认为,手部清洁后戴上灭菌手套,手就不会被污染,摘掉手套也不用洗手。殊不知,手套虽能减少操作者双手被病菌污染的程度,但并不能保证其免受细菌的污染,医用手套材料自身的渗透性和细微穿孔都会造成医患双方的交互感染。
一、医用手套的渗漏性分析
医用手套的渗漏性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个是手套材质自身特性造成的渗透,另一个是外界机械作用,如尖锐的医疗器械等导致的穿孔。微观下,橡胶材料自身存在许多微孔,若这些孔隙直径大于细菌/病毒分子直径,那后者将会穿透手套,污染到接触的皮肤或创口上。随着使用时间的延长,手套的渗透性将会逐渐增加。研究表明,当医用手套使用时间小于15min时,手套的渗漏率为29%;当使用时间超过15min时,渗漏率上升到45.1%。有的医护人员甚至戴一副医用手套护理多名患者,且将手套清洗后重复使用,这种长时间使用和清洗的做法,使得手套材质的通透性增加,更利于细菌/病毒的转移。
另一个导致手套渗漏的原因是外界机械器具或体内尖锐骨刺的穿刺导致的破损。这种现象多发生于外科手术中,刀片、缝针、剪刀、骨碎片等利器是致损的元凶,随着手术时间的延长,医用手套的破损几率越大。据文献报道,手术结束后,约有13.3%~44.8%的手套发生破损,其中难产手术中手套的破损率为20.7%,缝合操作的手套破损率为50%。破损部位常见于食指和中指部位,当医用手套发生明显穿刺破损时,医护人员一般能及时发现,进行更换。但对于更加细微的针孔,约有一半的医护人员往往在术后手套加水加压时才发现。据相关研究,手套上针孔大小的破损,20min可逸出18960个金黄色葡萄球菌,而此病菌已被公认为是引起病患感染常见的致病菌。因此,无论是材料自身的渗透性还是外力穿刺造成的医用手套渗漏,都会对医患双方的安全埋下隐患,为了大限度减少因手套渗漏引发的感染,一方面应选择符合国家质量标准的高品质医用手套,另一方面应加强手套更换的频率以及手套摘除后的手清洁力度,如有条件可佩带双层手套增强保护。
具体详情联系贝斯通检测刘经理:17688960236
评论前必须登录!
注册